
(1)金枪鱼六囊虫抱子顶面观呈六角形,壳fll6片组成,抱子前端有6个放射状对称排列的极囊,每片壳的内部有一个极囊。抱子的中部为胞质,核不清楚,无嗜碘泡。极囊长卵圆形。抱子不包在包囊
内,而是分散在宿卞肌肉中,使肌肉旱果酱状,失去食用价值。
(2)安永七囊虫成熟的抱子由7块形状和大小都一致的壳片和7个极囊组成,极个别的抱子壳片为6块或8块。抱子顶面观呈圆角的七角星状;侧面观呈灯罩状。缝线不大明显。壳片表面光滑。极囊7个,长梨形,集中于抱子前端。胞质均匀,无嗜碘泡。胚核不明显。
安永七囊虫寄生在日本养殖的鲈、条石绢、红鳍东方纯和细鱼等海水鱼类的脑内。日本鹿儿岛养殖的妒发病率为55%-65%,从3月就摄食不良,4月开始每天陆续死亡,一直延续到7月,甚至1月也可发现。病鱼游泳反常,体色变黑,身体瘦弱,脊柱弯曲,肝脏萎缩并褪色和淤血。鱼的寄生率为60%-70%,但未发现像鲈那样的症状。
上述各种粘饱子虫病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只能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是:发现病鱼及时捞除;病鱼应严格限制运输,防止扩散;生过病的池塘再次放养以前应彻底消毒。
3.瓣体虫病
石斑瓣体虫寄生在石斑鱼的皮肤和鳃上。病鱼常浮于水面,游泳迟缓,呼吸困难,皮肤、鳃和鳍上的豁液分泌增多。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病情严重的鱼,白斑扩大连成一片,所以也称为白斑
病、病死的鱼胸鳍向前方伸直,几乎紧贴于鳃盖上。
从白斑处刮取戮液,做成水授片镜检,可初步诊断。确诊可刮取粘液成涂片,再用海氏苏木精染色或用苏木精曙红复染,镜检。
瓣体虫病的病原为石斑瓣体虫,虫体侧面观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虫体为椭圆形或卵形,小的个体则近于圆形。 在虫体的中心稍后处,有一椭圆形大核,紧贴在大核的凹前端有一个椭圆形或圆形的小核。虫体腹面前部有一圆形胞口。活体的胞口稍突出于腹面。胞口下是由12根刺杆围成的漏斗状口管。Ga管后部变细并从胞核后部向左弯曲。在大核后方的腹面有一瓣状体,形如一朵复瓣的花朵,其功能尚不清楚。虫体的腹面中部和前部有纵列的32}-条纤毛线,左侧的12根刺条纤毛线短得多,其中最右侧的6条纤毛线最长并且前端延伸到虫体背面的前缘,背部的其他处无纤毛。
石斑瓣体虫以横二分裂法繁殖。瓣体虫病已在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湛江市的养鱼场暂养的红点石斑鱼上发现。几乎每年夏季都发生。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很高,往往使全池鱼在几天内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洗病鱼2-4分钟,可以全部杀死石斑瓣体虫,而红点石斑鱼在静tL的淡水中30分钟,在流动的淡水中6D分钟,都是安全的,所以用淡水浸洗病鱼是既经济、方便、安全,又无药物残毒和副作用的优良治疗方法。